狗什么时候到中国?

山溪暮山溪暮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犬”字在甲骨文中就有出现,但古人所谓“犬”,其实是指今天的“狗”,而不是“犭+犬”的字形。也就是说,周秦时代的人们已经将“狗”这个词记录下来了,只不过字形和今天相差甚远。 金文中,“犬”的形象已经和现代汉字差不多,但是字形左右结构;小篆中和金文接近,但仍然左右结构;东汉的隶书则完全左中右结构了。现代汉字“犬”的字形,正是来源于东汉的隶书。

至于“狗”这个字形,在金文和古文字学里被称为“少犬”,是个会意字。据说其字形最初是这样(下图): 一只手拿着一根棍子,上面缠着绳子,下面系着肉,一只狗伸长舌头在舔吃的。这显然是古代祭祀或者祭祀后分肉时“杀狗献祭”、“刺狗屠猪”的场面: 不过这种写法金文里面极少见,小篆也差不离。汉代以后才多起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主流。这里给大家看一个典型的例子——北魏《张猛龙碑》里有“犬”字: 是不是和现代汉字的“犬”很像?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狗”这个字,在东汉时期的简牍文献里经常出现,字形如上图所示。注意看看两根线,中间那个是表示刺骨的“骨”字头。 这个字属于形声字,左边是声旁,右边是形旁。可以给这个字构造一下读音和意义:“骨”读第四声,表示发声;“又”象征两只狗。所以整个字的意思是“像两只狗一起叫唤的声音”,引申之,就是“吠”。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狗”的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成右左结构的字形,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狗”的古文字形体变成了这样?是什么原因使得“狗”字发生这样的字形变异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猜测一下:当时社会普遍存在贱民阶层,而且受到社会歧视;而“狗”和“丑”同音,又具有不良的比喻义,于是“狗”的字形就变得越来越丑陋,以表达一种社会的反抗姿态——你看,连字都长得这么“丑”,我要为社会平反!

滑航瑞滑航瑞优质答主

最迟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各地就已普遍饲养狗。狗的利用对推动原始畜牧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农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人类对狗的驯养和利用,比其他家畜要早得多,其过程的长短也超过了其他家畜。不同地区的人群独立地完成了狗的家化过程,而其结果则是狗随人类的全球传播而几乎遍布世界各地。

在亚洲的中国中南部和东南部,人们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开始大量饲养狗。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狗、猪、水牛和黄牛已是中国中南和东南地区家畜的4大类群。

在中国,狗的利用历史悠久,西周时就将狗用于狩猎、看守、作战,汉代人们已开始烹食狗肉。狗的驯养为中国其他家畜的驯养和畜牧业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狗的利用在推动畜牧业以至整个农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狗在中华文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未改变其卑贱命运,直至中国近代,狗仍被列为“污秽之物”,中国人吃狗肉和贩狗肉的现象较少,北方狗主要用于看家护院,南方一些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则有少量食用习惯。

家狗直接由狼驯化而来,二者从形态到生理、习性很接近,因此狗有类似狼群的等级心理和行为方式。同时,狗被驯养的年代久远,它们也形成了适应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心理和行为。狗作为人类最早(可能是唯一)以服从方式参与人类社会活动并为人类服务的家养动物,与其他家畜相比有“通人性”、易驾驭的特点。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