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什么时候到中国?
“犬”字在甲骨文中就有出现,但古人所谓“犬”,其实是指今天的“狗”,而不是“犭+犬”的字形。也就是说,周秦时代的人们已经将“狗”这个词记录下来了,只不过字形和今天相差甚远。 金文中,“犬”的形象已经和现代汉字差不多,但是字形左右结构;小篆中和金文接近,但仍然左右结构;东汉的隶书则完全左中右结构了。现代汉字“犬”的字形,正是来源于东汉的隶书。
至于“狗”这个字形,在金文和古文字学里被称为“少犬”,是个会意字。据说其字形最初是这样(下图): 一只手拿着一根棍子,上面缠着绳子,下面系着肉,一只狗伸长舌头在舔吃的。这显然是古代祭祀或者祭祀后分肉时“杀狗献祭”、“刺狗屠猪”的场面: 不过这种写法金文里面极少见,小篆也差不离。汉代以后才多起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主流。这里给大家看一个典型的例子——北魏《张猛龙碑》里有“犬”字: 是不是和现代汉字的“犬”很像?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狗”这个字,在东汉时期的简牍文献里经常出现,字形如上图所示。注意看看两根线,中间那个是表示刺骨的“骨”字头。 这个字属于形声字,左边是声旁,右边是形旁。可以给这个字构造一下读音和意义:“骨”读第四声,表示发声;“又”象征两只狗。所以整个字的意思是“像两只狗一起叫唤的声音”,引申之,就是“吠”。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狗”的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成右左结构的字形,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狗”的古文字形体变成了这样?是什么原因使得“狗”字发生这样的字形变异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猜测一下:当时社会普遍存在贱民阶层,而且受到社会歧视;而“狗”和“丑”同音,又具有不良的比喻义,于是“狗”的字形就变得越来越丑陋,以表达一种社会的反抗姿态——你看,连字都长得这么“丑”,我要为社会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