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白色是怎么遗传?

毕慧珠毕慧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正好最近读了关于白化病的一篇文献,就拿来跟你分享吧~(PS. 文中用的术语可能是动物学上的,而非人类医学上的) 白化病是一种遗传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当体内没有合成酪氨酸酶的基因时,便会失去合成酪氨酸酶的能力,导致黑色素无法合成,皮肤、毛发等细胞内的黑色颗粒减少,表现为白色。 这项研究调查了65个白毛猫家族,发现其中38个家族的始祖女性都生育过白化小猫;另外27个家族的始祖母女性也都曾生育过白化小猫[1]。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白毛猫后代的性别比例应该是7比3,但是在这65个家族中,后代为雌性白毛猫的比例却明显偏高,达到49比16。

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雄性的白色基因能够代代传递,而雌性只能传递给下一代一半基因的缘故【2】。同时,他们还发现了控制猫毛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具有异型性(X-linked dominant alleles),这意味着只有雄性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只要有一个带有异型性色基因的精细胞即可把该基因传递给后代,而雌性把两个X染色体上的基因拷贝都传递给后代,一个正常拷贝补充分子缺失的部分,另一个异常拷贝作为杂合基因型发挥作用【3】。

当然,这些只是理论推导,那么实验结果是否真的如他们所推测的呢?接下来,研究者对400多只猫进行了核型分析,发现76%的白毛公猫均为XO,而纯合母猫仅有25%,说明白毛男性患白化病的概率确实高于女性 除了遗传原因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因素导致了猫咪毛色的变化呢?比如环境中的紫外线辐射? 研究者分别给了两组小白鼠不同的光照条件,观察它们的毛色变化;然后给第三组小白鼠涂上防晒霜,再给予相同的日照条件,观察毛色变化情况。结果发现,与涂了防晒霜的小白鼠相比,没涂的小白鼠尾巴和背部皮毛的浅色区域数量显著增加,说明日光的照射可能引起小鼠及哺乳动物的毛色变浅。

不过,研究者也提到,虽然阳光和紫外线辐射可能对哺乳动物毛色发育有影响,但这两个因素并不是引起白化病的主要原因,因为动物自身可以合成黑素颗粒并沉积在皮膜中,保持皮肤的黑色素含量。而白化病人则不能。 好了,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啦~~希望有所帮助!

晋思齐晋思齐优质答主

猫的毛色白色,是其他颜色基因突变的结果。在猫的毛色白色(以下简称为猫白)的遗传机制中,已经确定由三个基因控制,分别定位于三对不同的基因座上,它们是W基因,抑制所有毛色色素的形成;SI基因,抑制体侧毛色黑色素的形成;以及SW基因,抑制体侧毛色的橘色素的形成。这三个基因都属于显性基因,携带任何一个基因纯合子(大小染色体上基因均相同)的猫都表现为白色。由这些基因控制形成的白色毛色又都可以被另外一些基因决定的斑纹基因(如B/b,O基因等)打破,形成玳瑁色猫或三花猫,这三类猫是这三种毛色白色基因以及斑纹基因共同作用形成的。

此外,研究还提出一类由隐性基因Wh控制的小斑点白色基因,主要在某些无斑纹猫的唇部、脚部等处产生小斑点的白色毛。不过Wh基因在猫毛色遗传中作用不大,故在此将不予考虑。在实际生产中人们发现,一些不同毛色花纹的白色猫相互交配不能得到全色系后代,说明猫的毛色白色受多种基因控制,同为白猫也可能由不同的基因组合形成。因此在毛色白色遗传控制基因的研究中,应从基因型和表现型两方面着手进行。

此外,猫毛色白色基因W基因在所有毛色中占绝对显性,其杂合子表现型也几乎全为白色,只有极个别带有少量斑痕。SI基因和SW基因的表现型都可由它们的纯合子和杂合子表现获得,SI基因纯合会抑制体侧毛色黑色素的形成,而SW基因纯合会抑制体侧毛色橘色素的形成,SI不与SW基因互补,杂合SI/SW猫的表现型也为白色。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