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鹦鹉孵出几天后就死了?
如果这个蛋是未受精的,它永远不会孵化出来。 如果是已受精的,在孵化第18天的时候,会看到蛋里有明显的动静,此时小鹦鹉的头部和胸部已经明显突出于壳外(注意:这时候千万不要去动蛋黄,不要翻蛋壳)。
在孵化第24天左右,小鹦鹉的四肢会出现并展开,全身毛发(羽管)也开始出现并逐渐展开。 到孵化期最后5-7天,小鹦鹉羽翼渐丰、体型变大、头部的色素点也会增加。
一般母鸟(亲鸟)会自己啄破卵壳让雏鸟吸吮乳头上端的粘液喝奶,这个过程由母鸟完成;而公鸟(抚育鸟)则负责保护母鸟及雏鸟,并协助母鸟喂食。
若上述过程正常,且期间没有受到惊吓或伤害,正常情况下幼鸟是会健康的孵出来的! 但是,如果突然气温骤降或者温差过大,会导致孵化的胚儿死亡率很高!所以冬季孵化时要格外小心,避免温度变化过大,还有就是保持空气流通,切忌不可封闭空间孵化! 其次,很多新手养鹦鹉不注意,在鹦鹉孵蛋期间刻意或无意地去惊扰它们,导致雏鸟在妈妈翅膀下不敢出来,或者出来就被冷风或者手电筒的光吓坏了,这种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的雏鸟死亡非常可惜。
建议:在鹦鹉孵化期,尽量不靠近、不触摸、不惊吓它们,尤其不要在夜间开着手电筒往笼子里照,否则极易造成意外! 最后,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因为鸟类生殖周期的特殊性——一边产蛋一边受精,所以即使是同期出生的雏鸟,由于雌雄不同、体质有别,成长过程中的先快后慢、先瘦后壮现象非常明显。在同一窝里,大雏和小雏的死亡可能性最大。反之,弱小的雏鸟因消耗脂肪以产生热量,当体内脂肪完全耗尽时,就会死掉。在育雏过程中应给以强化营养,供给充足的能量物质是至关重要的。
权锐优质答主其实雏鹦鹉破壳以后,还有靠蛋黄的营养来维持生命,所以刚出壳时小鹦鹉肚子都是大大的。鹦鹉是群居性的动物,在原生地都是几十只,甚至上百只聚在一起,所以一只鹦鹉养在笼子里,对于鹦鹉来说就是严重的精神孤立,这会导致鹦鹉的免疫力下降,所以,很多刚出生的幼鸟都会死于新城疫或曲霉菌病等疾病。此外,给鹦鹉的居笼子要放比较暖和的地方,最好向阳,不然也会生病的。
通常鹦鹉在产下后几枚鹦鹉蛋后,就开始孵蛋了,这时的鹦鹉是绝对不会离开窝的,这时的鹦鹉也是最容易生病的时候,因为在窝里的时候是不排便的,所以建议在这个时候将维生素拌在饲料里,喂养鹦鹉。在正常的情况下, 鹦鹉在产下所有蛋后就开始孵蛋了,所以在你发现鹦鹉已经不去喂食盆吃东西前,就在喂食盆中倒一些高能量的食物,比如说葵花籽,这样鹦鹉在窝中就能吃到食物,而不必离开鹦鹉窝到很远的地方吃东西,而且也不要给鹦鹉喂养面包虫。
当雏鸟出世后,就不要喂养面包虫了,因为面包虫容易上火,而雏鹦鹉免疫力比较低,就很容易死于各种疾病。同时,要增加鹦鹉饲料的蛋白含量,比如多给点小米之类的食物。
通常雏鸟在刚出生时是不会发出声音的,但在4.5天后就会发出叫声,这时你可以听见雌鹦鹉的鹦鹉窝中传来了叫声,就表示已经有雏鹦鹉出世了,这时可以把鹦鹉窝打开一条小缝,看看有没有小鸟,一般在这个时候的小鹦鹉,不要轻易去碰去动,因为还有两枚蛋没有生出来,如果鹦鹉吓到了,就会丢下所有的雏鸟,这样所有的雏鸟就喂养不活了,同时,也不要试图把鹦鹉从鹦鹉窝中赶走,因为这个时候鹦鹉会认为你就想抢它的鸟蛋,也会丢下雏鸟。
通常当小鹦鹉全部出世后,也就是在一周以后,就可以把大鹦鹉从鹦鹉窝中赶出来了,因为这时鹦鹉也认为小鸟可以存活了,如果这时还长期不让鹦鹉出来,就会影响鹦鹉的健康。当全部的小鸟能存活后,可以每天将大鹦鹉放出来2个小时,这样可以让大鹦鹉在笼中走动,吃些高蛋白的食物,以备下次生产所用。
通常鹦鹉在45天后,就可以从鹦鹉窝中出来了,在这之前,鹦鹉的父母是通过伸进去舌头来喂养鹦鹉的。当雏鸟出来后,可以尝试手养,就是喂养的手经常接触大鹦鹉,这样小鹦鹉认为你就是它们的父母,可以进行手养,比如喂一些好吃的食物,逗着玩。当小鹦鹉在45天大后,基本发育的很健壮了,就可以经常从鹦鹉窝中拿出来玩耍了,但是必须注意,如果鹦鹉父母看见你拿出来小鸟,不要长时间拿出来,以免鹦鹉父母认为你在抢小鸟,下次就再也不喂养小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