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当狗?
因为中国是个讲究人伦的社会,在现代文明尚未普及的古代社会更是一个尊卑等级严明的社会。 古人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记·曲礼》),强调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不得逾越。这种观点被宋代朱熹提炼为“尊卑有序”,被明清时期的人进一步概括为“长幼尊卑,不可逾越”(李渔《闲情偶寄·家训》)。
这种观念一直影响着近代乃至当代的中国社会。 “君君臣臣”反映的是一种政治伦理,“父父子子”反映的是一种亲属伦理,而“长幼尊卑”则是一种人们在非亲属关系之中进行社会交往所应当遵循的准则。 现代社会的教育和法制都在告诉人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这种平等只是一种规则平等,而不是真的身份平等。
一个社会,有阶级、阶层之分,有官民之别,有富贫之异,但是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这就是规则平等。在这种规则之下,人们可能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或者勤劳勇敢,通过自己的奋斗取得自己应得的东西,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是社会流动性的来源之一,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并不是由法律规定的,而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的。有的人之所以社会地位高,不是因为他犯了什么法,而是他恰好出生在有权有势的家庭。这种社会地位高的结果并不具有公平性。 但是,由于人们习惯于把权力与财富同分配原则相挂钩,导致这类不平等常常被掩埋在公平与正义的背后。为了彰显公平正义的理念,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法规的时候往往要做出一些特殊制度安排,比如给予贫困者救济金或是给予他们一些免税政策。
许多社会福利制度也旨在让弱势群体能够平等地享有基本的生活权利。 除了规则平等之外,我们一直在追求机会的均等。
狗在西方文化中具有非常正面的形象,例如忠诚、勇敢、友善。然而在中国文化中,则被认为是愚蠢、肮脏、无原则。这不仅体现在成语和俗语中,还有很多古诗词也有类似的表达。例如宋代林季仲的《嘲贫士》中就有“贫士面苦瘦,正如一束筋”“朝来一束筋,忽作千钩金”等句。
尽管人们对狗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狗在人们心目中的“反派形象”正在逐渐转变。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狗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人们对狗的偏见会有所减少。从这一点上来说,或许人们更应该关心如何保护流浪狗和被虐待的狗,而不是一味地贬低和嘲笑狗。
狗在中国文化中不仅代表愚昧、肮脏,还被视为“畜生”,与“猪狗不如”、“狗仗人势”、“衣冠禽兽”等成语和俗语搭配使用,其贬义色彩非常明显。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相对较低,被看作是下等动物,甚至被认为是“不祥之物”、“不洁之物”。因此,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并不愿意与狗亲近,更不会自称“狗”或称呼别人“狗”。
虽然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关于狗的故事和传说,但大多数都带有贬义色彩和讽刺意味。例如《犬牙》篇中的“犬守夜,鸡司晨”、“犬马之劳”等成语,都是用来形容卑微和低下的行为。此外,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狗的传说,例如“犬戎”、“犬戎之乱”等,都是指一些落后的民族或部落。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狗的形象并不像西方文化中那样高贵和神圣。
现在,人们对待狗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把狗视为家庭成员,甚至有些狗可以进入公共场所。人们对狗的情感也变得越来越深厚,很多人为自己的狗花费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把它们当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因此,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轻视和嘲笑狗,而是尊重和爱护狗,甚至有些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向狗倾诉心声。
一些人喜欢自称为狗”、称别人为“狗”,这是一种反叛和颠覆传统观念的行为。他们通过篡改传统意义中的“狗”,赋予其新的含义,如忠诚、友好、坚强等,以此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态度,同时对一些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进行批判和讽刺。这种现象在年轻人群体中比较常见,他们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不会被传统的道德观念所束缚。
尽管人们对狗的态度正在发生改变,但是狗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反派形象”仍然存在。人们对狗的偏见并不会因为一两个现象就完全消失,而是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广泛的影响来逐步改变。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尊重狗的权益和尊严,消除对狗的歧视和贬低,让狗在中国的“狗年”里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照顾,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跟狗一起共同进步,过更快乐,更充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