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当狗?
因为中国是个讲究人伦的社会,在现代文明尚未普及的古代社会更是一个尊卑等级严明的社会。 古人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记·曲礼》),强调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不得逾越。这种观点被宋代朱熹提炼为“尊卑有序”,被明清时期的人进一步概括为“长幼尊卑,不可逾越”(李渔《闲情偶寄·家训》)。
这种观念一直影响着近代乃至当代的中国社会。 “君君臣臣”反映的是一种政治伦理,“父父子子”反映的是一种亲属伦理,而“长幼尊卑”则是一种人们在非亲属关系之中进行社会交往所应当遵循的准则。 现代社会的教育和法制都在告诉人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这种平等只是一种规则平等,而不是真的身份平等。
一个社会,有阶级、阶层之分,有官民之别,有富贫之异,但是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这就是规则平等。在这种规则之下,人们可能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或者勤劳勇敢,通过自己的奋斗取得自己应得的东西,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是社会流动性的来源之一,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并不是由法律规定的,而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的。有的人之所以社会地位高,不是因为他犯了什么法,而是他恰好出生在有权有势的家庭。这种社会地位高的结果并不具有公平性。 但是,由于人们习惯于把权力与财富同分配原则相挂钩,导致这类不平等常常被掩埋在公平与正义的背后。为了彰显公平正义的理念,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法规的时候往往要做出一些特殊制度安排,比如给予贫困者救济金或是给予他们一些免税政策。
许多社会福利制度也旨在让弱势群体能够平等地享有基本的生活权利。 除了规则平等之外,我们一直在追求机会的均等。